
在臨床上,念珠菌引發的皮膚濕疹、暗瘡、脂漏性皮炎、皮膚癬、香港腳,陰道炎的個案眾多,今次我們就此談論一下,念珠菌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皮膚?它的形成因素?症狀?不同醫學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
說到念珠菌,我們首先要從了解我們的大腸菌叢開始。在我們正常人(無論男、女)的大腸裏生存著大約有3磅重,(約1.36)公斤的不同種類微菌。如果我們對任何一個人的大腸菌叢(指的是腸道裏所有細菌的數額、品種)作仔細分析、我們可以輕易辨認到多過400-500種不同類型的細菌,我們將這分為惡菌(指非乳糖發酵菌)及益菌(乳糖發酵菌)兩種。
正常情形下,大腸上半部是惡菌的生存地,下半部是益菌的生存地,此時的大腸環境當然非常良好,因為益菌可分泌酸性物質令大腸下半部維持稍帶酸性環境,更會使我們距離腸道較遠的身體組織形成輕微鹼性,浸潤細胞的血液和間隙液也會輕微鹼性(弱鹼性),鹼性體質就此形成。而鹼性體質,既意味著健康身體,由免疫功能的提升,任何惡菌在此無法生存。但有時,在腸道的下半部,通常是上述兩大類細菌的角力揚所,對方都想盡辦法,希望能占上風,而獨霸一方。
從生存的定義來探討,它們不可能維持在對方都平等地位,彼此間的競爭更無可避免,既然對方都傾向於塑造迎合自己的生存環境,那麼,通過調控環境來擠壓對方當然是意料中事。真菌,念珠菌就是其中一種惡菌。它跟其他惡菌一樣在大腸與消化道裏破壞著我們身體組織。(當然,在人體的口腔,皮膚,粘膜,陰道等都有念珠菌的存在)。假如,它寄生於人體中不繁殖,那我們就當是人體正常的菌群之一。但假如由於受某些因素如:惡性飲食可慣、長期服用避孕丸、濫用抗生素、類固醇等,就會促使真菌念珠菌繁殖,形成菌絲網。這類己長成菌絲的真菌,它不但會造成腸壁感染上真菌,更會穿過腸壁,令那些原本無法穿過腸壁而進入血液的未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分子流入血液,並輸送的免疫系統,突發性敏感因而形成。
近年來,念珠菌所引發的多發性過敏症越來越普遍,例如:女性陰道發炎、皮膚疹、皮膚毛襄炎症、鵝口瘡、攝護腺炎、香港腳、甲週炎、子宮內膜異位等,與念珠菌脫不了關係。(因念珠菌大量繁殖時,會在體內到體外到處蔓延)
因應菌絡的嚴重程度、受影響範圍及組織反應而有不同常見症狀。如下:
經前症候群症、水腫、記憶力減退、焦慮、腹部膨脤、脤氣下痢、消化不良、便秘、疲勞、嗜睡、胃灼熱、嗜甜癖、嗜酒精、嗜麵包、肌肉酸痛、關節腫疼、陰道痕癢、白帶過多、知覺麻木、經期痙攣和絞痛、視覺游移、性慾減退、性無能。
- 皮膚非常油膩,但更有嚴重缺水或脫皮現象
- 皮膚易紅、突發性敏感、濕疹、暗瘡併發
- 暗瘡以炎症小粉剌為主,在內包粉剌的頂端含有小膿及感覺痕癢
- 鼻兩側、嘴四周、下巴位腮位的症狀會特別明顯。(因為此部位屬消化系統部位、胃經、大腸經都在此外經過)



- 過量或長期使用抗生素、應用類固醇、或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 Corticotropic Hormone)避孕丸
- 進行器官手術時所採用的免疫抑制藥物
- 多次懷孕或懷孕期過於頻密
- 居住環境潮濕
- 長期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麵包)或非天然發酵含酵母類食物(如:麵包、啤酒、醋、冬菇、紅茶等)
- 嗜食甜類或牛奶類食物(如:糖、咖啡、奶茶、朱古力、牛奶糖等)
- 月經週期
- 便秘
- 糖尿病
- 懷孕期、荷爾蒙的失衡
- 缺乏免疫球蛋白A或其它免疫原不足
- 衛生欠佳或清潔不當
- 制霉菌素(內服)
- 氟康唑又名大氟康(內服藥及外用藥)
- 伊曲康唑又名斯皮仁諾(內服藥)
- 克霉唑(外用藥)
- 目前部份西醫會配合輔助醫療如:用大蒜素來提升免疫功能
總結:
- 當服用藥物1-2週後,很快痊愈,但很快再次復發(約2個月至半年)
- 當服用藥物時,會道致大量白色念珠菌死亡,身體因而突然負荷其分解物
- 大腸環境變得惡劣,因服用藥物時,體內益菌同時死亡,大腸下半部變為鹼性,體質自然轉為酸性,身體免疫功能變差 (如:念珠菌問題剛解決,感冒又再服發此種情形會屢次發生。)
- 中醫針灸療法、中醫外治療法、中醫療法方劑
- 中醫認為念珠菌病是由於濕熱在體內蘊結加上外受毒邪所致。濕熱是內因,而毒邪是外因,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使病情纏綿
- 治療宜清熱利濕、解毒止痕
三陰交、血海、由骨、陽陵泉、足三里、脾俞、神門、子宮穴
- 方一:石菖蒲10g、黃柏10g、伏苓20g、白述10g、車前子10g、鶴虱10g、苦參10g、白鮮皮20g、貫眾10g
*若患者脾虛症狀:如食欲不佳、大便不暢。可加入:山藥30g、白述10g、苞述10g - 方二:茯苓20g、豬苓10g、澤瀉10g、車前子10g、菌陳10g、白鮮皮20g、鶴虱10g、蚤體30g、野菊花10g、白花蛇舌草30g。
*若患者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可加:木通10g、滑石20g
- 1%龍膽水溶液塗擦,每週3-4次,連用兩週
- 蛇床子、苦參各20g,煎湯外洗。每日2次,10天為1療程
- 木芙容100g,加水煎至100ml,擦洗。每日1次,7-10天為一個療程
*以上外用療法針對念珠菌引發的陰道炎
總結:
中醫針灸或藥療治療效果較徹底,但患者易怕針灸及服用中藥麻煩,而很容易放棄。
營養 | 份量 | 服法 |
---|---|---|
維他命A | 25,000IU至50,000 IU | 每天一至兩次 |
不含酵母的維他命B雜 | 每次25至50毫克 | 每天一至兩次 |
維他命B6 | 100至250毫克 | 每天一至兩次 |
維他命E 維他命C | 每天400 IU至800 IU | 以腸胃所受能耐為準 |
生物素(維他命H) | 150 mcg-300mcg | 每天3次 |
*另外:還有辛酸、鋅、單脂酸、鍺、輔、Q10,硒等配合服用。
總結:功能醫學給於身體營養,而戰勝念珠菌,但有些體質人士服用後,確會令身體很熱氣(其實是好輕反應、如:有口氣、頭痛,生痱滋等。)急症時服用,因患者缺乏耐心而容易放棄。
紅梅(Barberry) | 有效打擊造成傷口受感染的酵母菌 |
甘草 | 有效殺死酵母的鰴菌 |
洋甘菊 | 有效殺死酵母菌的白色鏈珠菌和某些葡萄菌 |
棘柏槽 | 抗念珠菌、驅蟲、與西藥(Ketacona zole)功效相若 |
另外:紫椎花、尋麻(可助陰道炎感染)
- 大蒜食用法:生食或清蒸大蒜,或用蒜丸可代替(含蒜素最好)
- 外用法:(塞陰)把蒜頭去皮切開,用線縳好塞進陰道,早上拿出(患有陰道炎或急症時便用,有極好之療效)
總結:內服西草藥、外用蒜頭塞陰,療效顯著,患者很容易接受
- 1. 茶樹油(局部使用): 較西藥(Lotimazole)更具功效
用法:可直接擦在發炎部位、若有刺激感、可加基礎油(2:1) - 柑橘精油(Bergarmot): 針對真菌治療有效,尤其適用在女性陰道部位(較溫和)
- 薰衣草精華油: 可抗菌
總結:局部治療,未能達治本之效。
- 洗陰:用蒜油、蘋果醋、稀釋後清洗
- 乳酸菌:在陰道內種菌(將丸狀乳酸菌切一角後,放入陰道內,可以較快得到舒緩
總結:局部治療,未能達治本之效。
各類醫學治療方法各有所取,臨床治療時必須考慮如何採取速效、簡便、安全,治本的治療方法。否則患者較容易放棄
- 補充具治療性的嗜乳酸桿菌〈當然不是乳酪或益力多〉是當務之急,每天補充20 – 50億個嗜乳酸桿菌活菌足以能夠在胃腸道酵素的包圍中生存,並在直腸與陰道中繁殖〈正服用抗生素或其它具破壞性葯物,需更高劑量〉。而過氧化氫與皮膚及口腔中的過氧化氫結合之後,釋放出氧而殺死細菌,進而清除受到感染的區域
- 不含酵母B雜及維生素H,礦物質鎂、鋅,硒等都需加以考慮
- 當陰道嚴重發炎時〈太多分泌物及痕痒〉可使用陰道種菌方法。方法 1:將一粒〈膠囊狀〉乳酸菌,切去一小角後放入陰道內。方法 2:將蒜頭去皮切開,用線穿好塞陰〈線頭留在陰道外〉,早上取出
- 採用MD盤骶骨能量調息療癒,暢痛此部位的能量通道,令股動脈、股靜脈、淋巴管內的組織液流通。血液、淋巴液被淨化,盤骶骨的環境得到改善,細菌病毒無法在此部位生存。MD盤骶骨能量調息是治療念珠菌的最重要一步,也是最固本的方法。這是其它醫學所忽略的
※ 以上各類醫學治療方法,必須在專業人仕的指引下使用。
- 非自然發酵而含酵母的食物需忌,如麵包、啤酒,調味料
- 擺脫牛奶、酸乳、黑茶、罐裝或冷凍含檸檬酸果汁
- 摒棄所有形式的白糖、蜜糖、糖漿、巧克力、汽水酥皮點心、餅乾與蛋糕等高糖類食物
- 菇類與菌類也應避免
- 選擇棉質內褲,可乾爽些
- 避免使用含和味及泡泡肥皂沖洗陰道,選用帶有微酸性清潔用品,保持陰道高酸度,加強抗菌功能
- 清洗陰道附近的水溫不能太高,否則會破壞陰道的PH值
- 大腸有念珠菌,大便後擦拭手法應由前往後。〈若相反方向,會將念珠菌帶到陰部〉
- 使用衛生護墊者至少每兩小時更換一次
- 性行為前後應立刻清洗
- 沒有必要,就避免服用抗生素及止痛葯、避孕丸、類固醇等葯物
- 舒緩情緒緊張、避免熬夜,以增強扺抗力